
種芒果24年,年收入百萬,建“芒果小康樓”,神泉集團職工黃少明夫婦——
7月1日下午3時,神泉集團(南田農場)長田分公司長田生產隊的廣播悠揚地“唱”著《海墾之歌》。南田職工黃少明的妻子王照華,從自家三層“芒果小康樓”的廚房側門走向后院的20多畝芒果地。散養的“芒果雞”在地里“咕咕咕”地叫著,自由地在枝葉茂密、低矮壯實的芒果樹下奔跑。

前有花園,后有果園;冰箱、空調、洗衣機、消毒柜、洗碗機等家電應有盡有;客廳的墻上高掛著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劉成果題字的“小康典范”……2014年春節,黃少明一家從60平方米的平頂房搬進了總建筑面積500多平方米的樓房,率先實現“讓城里人羨慕南田人”的美好愿景。
今昔對比,照見生活之變。故事還得從上世紀90年代初說起。起初,黃少明夫婦從事的是水果批發生意。那時省內交通還不太便利,他們每天都得包車到??谀秘?,再運回三亞銷售,長期奔波兩地,風里來雨里去,掙著辛苦錢。直到1992年,位于臺風走廊的南田農場下定決心調整產業結構,并重新分配土地,鼓勵各家各戶承包土地種芒果,由種植橡膠轉型為種植芒果。
“砍掉橡膠種芒果,一開始許多職工接受不了這個變化,心里很迷茫?!秉S少明說,那時,有的外地職工放棄承包土地,返回家鄉就業。但他們夫婦是土生土長的南田人,便選擇承包了30多畝地種芒果,并且在看準金煌芒的品種優勢之后,決定種植金煌芒。

經過多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,黃少明一家的小康路越來越殷實:果地面積從1996年的30多畝增至2020年的120畝,今年的芒果收入達到100萬元左右,黃少明成為名副其實的“百萬富翁”。
提及自家的小康路,王照華并未多言轉型種芒果初期的艱辛,說得最多的是感謝。感謝南田領導班子作出砍橡膠種芒果的決策,才有了南田產業結構調整,才有了南田人今天的幸福生活;感謝神泉集團今年拿出1億元打響“芒果價格保衛戰”,保障職工利益…… 小康源自奮斗,小康點亮生活。目前,120畝芒果地主要由王照華和兒子管理。黃少明則在海墾果業集團采購部負責水果采購工作,小女兒在神泉集團好漢坡國際度假酒店就業。全家人都安心扎根南田,為南田事業奮斗。
站在三樓陽臺,王照華指向右側,去年經神泉集團改造完成的長田芒果小康生態示范區,煥然一新:昔日荒草地化身“芒果湖”,長約1公里的慢行道圍湖而建,清晨有人晨跑,傍晚有人散步,人居環境及職工精神面貌都發生了顯著變化。

實現職工“四個一”小康目標,即一份產業、一幢樓房、一輛小車、一份股份;實現“三批百萬富翁”目標,即職工百萬富翁、管理者百萬富翁、職工子弟百萬富翁——南田人孜孜以求的小康夢正在逐步變為現實,神泉集團在全面決勝小康路上闊步前行。 圖片|劉家宋 海南農墾報新媒體中心
視頻 | 劉家宋
編輯|余韶鈺
責任編輯|盧雅楠
值班主任|倪德馨